在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位女工程师:她像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钉,在冶金工程一线“钉”了十余年,先后参与20多个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5项,申请专利16件,发表学术论文7篇。
用坚守诠释责任
2019年,青海甘河滩的富氧侧吹炉项目让很多工程师望而却步——海拔3000多米,气候环境恶劣,工艺技术新,建设进度紧,设计任务重。陈艳梅却主动请缨,在高原工地一待就是149天。
“那会儿每天奔走在项目施工现场,每天爬上三十多米高的锅炉观察设备安装情况五、六次,一天下来连坐下喝水的次数都寥寥可数。”回忆起那段日子,陈艳梅记忆犹新。白天盯施工处理问题,晚上讨论研究方案,她和团队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他们经常说:“没什么别的,只是记得身上的责任。”项目投产后,陈艳梅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优化生产参数的研究工作,产出3篇论文、4项专利,让这个国内首次将富氧侧吹熔池熔炼技术用于处理单一锌氧压浸出渣的项目成为行业标杆。
挑战“世界之最”
2021年,设计世界上最大锌精矿流态化焙烧炉——198平方米沸腾炉的任务落在陈艳梅肩上。“就像要造一艘没见过的航母。”面对这个198平方米的“巨无霸”,她和团队开始了三年攻坚。
任务最棘手的是炉顶安全问题。198平方米沸腾炉的炉顶是一个直径20米,重达500吨的大跨度巨型耐火混凝土球冠,且长期在950℃高温下工作,同时炉体内部每小时有12万标方高温气体扰动,如何让它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稳定,国内外都没有成熟方案。“那段时间,办公室成了第二个家。”陈艳梅带领团队创新设计出长沙有色院独有的“立体多风口布风”结构,一路披荆斩棘,先后攻克12个技术难题,创新6项技术。2024年4月,沸腾炉一次投产成功,投产即达标,创造了行业新纪录,让我国在冶金行业有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跨界转型再出发
2023年,已是资深工程师的陈艳梅做出惊人决定:转型做研发。“技术迭代太快,必须跑在前面。”在新的岗位上,她迅速适应角色,全身心投入到METSIM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中,在深耕火法冶金领域的基础上学习和拓展湿法冶金技术,参与开展了6项国家和省级重点课题研究。此外,她还积极探索传统锌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在锌基复合材料的研发中,她创新性地将冶金工艺与材料化学有机融合;在“绿电”储能领域,她又转向低碳技术攻关。同事们笑称:“她‘钉’到哪里,哪里就有突破。”
从青海高原到南国边陲,陈艳梅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冶金项目现场。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她总是笑着说:“就像螺丝钉,拧紧了才能发挥作用。”如今,这颗“螺丝钉”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长沙有色院“科改示范行动”,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继续“钉”下去。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钉得住、钉得牢,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耀眼的光芒。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